首页 > 生活 >

晚年生活“最好的样子”是什么?普陀这个“全能型”养老空间让老人在社区解锁“幸福密码”

发布时间:2024-04-09 09:24:54来源:网络转载
清晨八点半,社区和街角方才在曙光下苏醒,清水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早已忙碌起来。小小的灶台前,摆放着昨天就买好的蔬菜、已经提前炖煮一天的汤羹,随时准备为老人“化身”佳肴。近十年的相处早已让老人们和日托中心超越了普通的照看关系,每一周、每一天的相处,都像在与家人团聚。

能让老年居民在社区中解锁“幸福密码”,是上海乐助乐龄为老服务中心多年来致力的目标。在长风新村街道的统筹引导下,为将老人的“需求清单”加速转化为“满意清单”,激活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和社区共治的“活力引擎”,清水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不断探索创新为老服务工作新模式、新途径,以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方式,用心、用情为“银发”解忧,提供“家门口”的优质为老服务,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为老人们的幸福“加码”。

一餐一饭间,皆有涓涓长情。在日托中心的每个清晨、午后,你都能看到晚年生活“最好的样子”。

常年陪伴:老人依赖的“全能空间”

清水湾日托位于清水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是一个集日常休憩、活动文娱、助老帮扶为一体的“全能型”养老空间,全力为清水湾社区的老人打造最美“夕阳生活”。并且,这个老人们“每天想来、每周必来”的服务点仍在不断自我优化、创新破局思路。

常来日托的“熟面孔”中,最高龄的已有85岁,最小的年逾70岁,多为独居老人,他们已经在日托度过了多年的晚年时光,日复一日地享受着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互相也成了“老闺蜜”“老相识”。这间日托中心用时间和爱将大家的晚年生活融在一起,形成了温暖大家庭。

一声告白:与爱并存的“生活气息”

每周四是中心的聚餐日,聚餐日的“主场大厨”是沈美英老师,在所有老人心中,她的身份早已不只是一位负责人、看护者,而是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家人”。“我是2015年来这里的,从那时候开始一直负责照看日托老人。”沈老师介绍。每周三,她要“雷打不动”地为聚餐日提前筹备菜单、前往菜场采购,用不变的好手艺创造治愈老人身心的好味道。

清炒豆苗、韭黄炒蛋、萝卜小排汤、咸菜毛豆炒笋丝……营养配比考究、菜式清淡家常,为了让老人更适口还做了精心改良。“我提前把排骨炖了两天,确保足够酥烂,豆苗也只挑最嫩的。”沈老师说。“咸菜笋丝和烤麸是小沈的招牌菜,比外面好吃还干净,我们每次都要吃的!”“上一次吃的是肉包子,再上次是馄饨……”谈及沈老师的手艺,牛阿姨和吴奶奶有说不完的话。看似平凡的一桌饭菜,背后是经年累月的用心付出,这让所有老人都忍不住由衷“告白”:“晚年有这个‘家’,太幸福!”。

恒久浓情:流连忘返的“幸福小窝”

吃饱喝足,老人们在日托的快乐时光才刚刚开始。除了聚餐日,最受欢迎的还有每日惯例的“下午茶”时间。为了顺应老人的生活习惯,日托在各个角落都放置了舒适安全的躺椅、沙发,再配以大家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烘托出温度和人情味“全在线”的温馨氛围,用最扎实真诚的服务工作为老人打造“第二个家”。

“隔壁有乒乓室,还有健身房,我们年纪小一点的没事就去练练玩玩,年纪大的就坐着聊聊天。”王阿姨说。下午,围坐一桌的“老伙伴”们正在分享日托为大家准备的零食茶点,有时,沈老师也会亲手熬上一锅红薯汤。如遇节假日乃至特殊节气,中心也会准备相应的主题活动,点亮老人的活力与童真。

人至暮年,所求的不过是一声问候、一餐暖饭、一个小窝、一段陪伴,而这些也正是日托中心为之持续努力的理想愿景。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接下来,长风新村街道将继续携手乐助乐龄等更多为老服务机构坚持“长风破浪”精神和“靠谱前行”作风,围绕社区养老服务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全力让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扩大社区治理参与度、提高居民满意度。

记者:普陀区融媒体中心长风分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