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百岁老人的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24-03-19 09:23:30来源:网络转载
俗话说“山中难寻千年树,世上难得百岁人”。家里有一位百岁老人,对子女们而言,那可是满满的幸福。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从合肥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2024年2月,合肥市户籍人口中有741位百岁老人,他们有何长寿秘诀?又有哪些养生的方法可以分享?近日,记者采访了四位百岁老人,他们中最年长的已有106岁,最“年轻”的也有101岁了,生活规律、心态好,几乎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李德云:五代同堂 能穿针补衣服

李德云老人

五代同堂,106岁的李德云能吃能喝,性情温和,眼睛很好,能穿针补衣服,爱看战争片和听戏,与家中最幼者正好相差了100岁。老人生活有规律,起床后会自己推着轮椅锻炼。

五代同堂 家里20多口人

门上挂着红福字灯笼,门前摆放着花草,一只鹦鹉在笼内不时叫着。李德云正惬意地晒着太阳,儿子何朝荣陪在旁边,“老母亲刚吃过香蕉,是热好端上来的。”

何朝荣告诉记者,母亲今年106岁,他81岁,爱人80岁。他和爱人育有五个子女,家中已是五代同堂20多口人,最小的6岁,“正好相差100岁,喊(母亲)老祖宗。”

何朝荣和爱人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着母亲。他坦言,母亲能吃能喝,性情温和,眼睛很好,“自己能穿针补衣服,爱看战争片和听戏。”他向记者介绍,母亲生活规律,晚上九点钟左右休息,早上5点多起床,“有时候起得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后,会自己推着轮椅锻炼,6点钟吃过早饭后,只要天好,每天在门口晒太阳。

一日三餐 均精心制作

母亲的一日三餐,何朝荣均精心制作。“她的牙掉光了,要吃软和的。”因此,何朝荣早餐会购买豆脑、辣糊汤等母亲喜欢、咀嚼也不费劲的,“像我们就吃稀饭就山芋干,除非她自己要吃,不然有点硬,我们一般不给她。”

午餐也是变着花样,何朝荣将烧好的白菜剪碎,烧鸡汤或排骨汤,再配点荤菜,“饭吃得不多,一般是一碗汤、两块肉或排骨。”何朝荣说他和爱人一般不吃晚饭,但会专门给母亲做,“用汤下点面条,或熬稀饭。”他告诉记者,人上了岁数,照顾就很重要。

“每天会准备水果,要热的。”何朝荣说,母亲吃水果,橘子要掰开,苹果和黄梨要切片,最好是加点冰糖和白糖,“她喜欢吃。”对母亲的口味,他记在心里,“饼干不愿意吃,也不喜欢喝牛奶。”

传承家风 百善孝为先

采访中,记者获悉何朝荣是独子,“我出生刚25天,父亲就去世了。”他抹着泪回忆,母亲不识字,靠着种田和家人的扶持将其养大,还坚持供其读书识字,“我放了学就去地里帮忙,还赶过猪,你肯定没见过(赶猪)。”

母亲的爱,在过往相依为命的生活里,愈发珍贵,也让何朝荣万分珍惜。采访中,何朝荣几次动容,“从小她把我抚养大,我要照顾好她,让她吃得好,心情好。”

何朝荣和妻子照顾母亲的这份孝心,也在子女孙辈中传承。记者注意到,李德云穿着红色毛衣,搭配小碎花裤,颇为时髦。何朝荣笑着说,孩子们买的衣服多,母亲都穿不过来,“这身是去年过年买的,今年的,母亲还没舍得穿。”

何朝荣说,子女孙辈们或成家立业,或正在读书,经常回来探望老人,带礼物又给零花钱,住最近的更是每天来一趟。老人心里也时刻记挂着孩子们,“看有的没来,就会问咋没来?啥时候来?对孩子们关心得紧。”

采访结束时,李德云看到记者招手致谢和告别,从板凳上慢慢地站了起来,也向记者挥手,慈祥而有爱。此时正值正午,鹦鹉欢乐地叫着,红色的梅花,在阳光下愈发娇艳。

宇业顶:坚持锻炼 尤其喜欢吃粗粮

宇业顶老人

四代同堂,30多人的大家庭聚餐,103岁的宇业顶提前安排得妥妥当当。坚持锻炼,爱吃粗粮但不挑食,还能烧菜做饭,宇业顶说生活要规律,做人做事要心态平和。

四代同堂30多人团圆

记者来到宇业顶家中时,他正在家里和大儿子、大女婿唠家常。“来啦,快给倒杯水。”老人吩咐着。

宇业顶告诉记者,他今年103岁,是一名老党员。“我上过私塾,退休前在村里当主办会计。”老人回忆,他工作上向来不马虎,1985年退休后,还坚持每天下地干活。

“最早住土坯房,后来是自建的二层小楼,之后住上了现在的楼房。”老人说,拆掉的老房子就在现陶冲湖公园的南边,“变化太大了,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他感慨,城市在发展,自己的子女孙辈承欢膝下,家里四世同堂已有30多口人。“最小的曾孙6岁,已经上学啦!”老人言语中很是自豪。

“你看我岳父,眼不花,耳不聋,思维也敏捷。”陶永胜是老人的大女婿,今年大年初二来拜年,“一大家子人满满三大桌,老爷子在门口的酒店提前点好了菜,荤素搭配,安排好好的。”

爱吃粗粮 不挑食

“7点起床烧早饭,中午12点午饭后睡个把小时,晚上6点吃饭看新闻。”宇业顶强调,生活规律,保证睡眠时间对老年人特别重要,“我晚上7点半左右就休息了。”

“蔬菜我都爱吃,种类要丰富。”谈到养生,老人说自己的饮食以素食为主,荤菜吃得不多,喜欢吃粗粮,“比如玉米和山芋,还有各种粗粮制作的面食。”陶永胜也提到,岳父不挑食,还能自己烧菜烧饭。老人每日坚持锻炼,或下楼去附近转个把小时,或在小区健身区里简单练练。

宇汝仁是老人的大儿子,他说老人90多岁时做了白内障手术,恢复得很好,平常也只是服用降血压药,身体素质好。“你最了解自己的身体,要自己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老人笑呵呵地回应,如果有一点不舒服,就要及时看医生,该到医院就要到医院,不能硬扛。

勤俭节约 心态平和

“岳父勤俭节约,从来不剩菜剩饭。”陶永胜说,岳父抽烟,也是一根烟分两次抽,“一个是少抽为了身体好,一个是一直以来艰苦奋斗的习惯。”

“我们小时候吃过苦,知道一定要艰苦奋斗,不贪不义之财。”老人说,工作时自己兢兢业业,有荣誉和照顾也向来是先考虑别人。“你看,我们几个子女都没沾到光。”宇汝仁笑着“埋怨”。

老人笑呵呵地说,做人做事要心态平和,“特别是老年人,不愉快的事情不要想,顺其自然就好。”老人的好心态感染了家里人,一家其乐融融,子女孙辈也非常孝顺。

陶永胜坦言,都说隔代亲,岳父特别看重和关心孩子们,过年都要包红包。“岳父的字写得特别好。”临近采访结束时,陶永胜提及。随后,老人提笔,欣然写下“祝《新安晚报》越办越好”几个大字,笔锋遒劲有力。

李延顺:三餐自己做 只吃八分饱

李延顺老人

早上起床先出去走走,爱下象棋“动动脑”;每天不超过两个鸡蛋,吃饭只吃八分饱……1920年出生的李延顺老人今年已经104岁了,热爱生活、乐于养生的他一日三餐全部自己动手。在记者面前,他“秀”了一把厨艺,更是开心地分享起自己的长寿秘诀。

喜欢研究厨艺 烧得一手好菜

李延顺老人家住合肥柏堰科技园香樟花园小区,是一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平时独居。他的房间布置简单,却十分干净、整齐。

记者见到他时,他刚从小区里晒太阳回来,准备做午饭。“老爷子,这是你要的西蓝花、西葫芦和西红柿,还买了一些五花肉。”香樟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张道锋也来到李延顺老人家中,“最近他的脚有点不舒服,虽然菜市场就在小区门口,但老人走过去还是挺累的,所以我们有时间就会给他带点菜。”

“你们要不要一起吃?”拿到菜后,李延顺老人贴心地询问起来,“如果你们吃,我就多做点。”说着,他把菜拿到厨房清洗起来。

记者注意到,洗完菜后,李延顺老人并没有急着切,而是先把淘好的米放入电饭锅,并把上午煮好的排骨汤放入炖锅中继续炖。这样一来,饭和汤煮好的时候,菜也炒好了,条理十分清晰。

“我在大队做过饭,经常做给一、二十个人吃,有时候还有三十多个人。”原来,李延顺老人年轻时就烧得一手好菜,喜欢研究厨艺,对他来说,亲手准备一日三餐不仅更符合自己的口味,也是一种生活乐趣。

一天只吃俩鸡蛋 每餐八分饱

很快,李延顺老人将菜和肉分别切好并放入碗中,只见他开火、倒油,将五花肉放入锅中煸炒,炒熟后倒入西蓝花,再加入盐和味精调味,不过几分钟时间,一道西蓝花炒肉就端了上来。

即使只有一个人吃饭,李延顺老人从不亏待自己。这天中午,除了西蓝花炒肉,还有西葫芦炒肉、西红柿炒蛋以及排骨汤,“三菜一汤”的配置十分具有仪式感。

“西红柿炒蛋,我放了两个鸡蛋,今天就不能再吃鸡蛋了。”李延顺老人说,他每天只吃两个鸡蛋,“吃多了并不好。”不仅如此,他还坚持饮食八分饱,“情愿饿着,也不能撑着。”

喜欢聊天下棋 每晚看新闻

多年来,李延顺老人的生活十分有规律。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在小区里散散步,回家吃完早饭后,出门和老朋友们聊聊天、下下棋。午饭后午睡两小时,晚上7点多准时入睡。

“聊天好,聊天能动脑筋,下象棋也好。”2008年,李延顺回迁到香樟花园小区,住在这里的很多老人都是老熟人、老邻居,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在小区里下棋。自从香樟花园社区建设老年助餐食堂和居家养老服务站后,他时常会到老年助餐食堂换换口味,与老友们边吃边聊,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看看戏,或是参加其他活动。为了丰富李延顺的生活,前两年,社区微心愿活动为老人送来了一台电视机,每天晚上,老人都会看一会新闻节目,“我喜欢看新闻,前阵子才开过人代会(全国两会)。”

虽然李延顺老人目前还能自理,但毕竟年事已高,所以他的侄子、侄女经常来这里看望他,带些米、油、鸡蛋等生活必需品。不仅如此,社区工作人员也会定期入户随访。“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社区里有这样的百岁老人,也是我们的福气。”香樟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张道锋说道。

张宏绪:生活有规律 身体“杠杠的”

张宏绪老人

张宏绪老人今年101岁了,在他的床头,摆满了各类小说和报纸,由于年事已高,他现在很少出门,阅读成为他最大的爱好。“我不爱生气。”当记者问起长寿的原因时,张宏绪乐呵呵地说“这辈子就生气过一回”。

生活规律 读书看报成习惯

“父亲是天津人。”张宏绪的女儿说,多年来,老人一直跟着她生活,弟弟住得也不远,每天早来晚走,与她一同照顾父亲。由于张宏绪年事已高,耳朵不太好使,他的儿女向记者介绍了老人的一些往事。

高中毕业后,张宏绪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后来,他从北京调到芜湖,1958年到了合肥,成为安徽大学物理系的老师。“父亲和母亲是大学同学,一直相处和睦。”张宏绪的儿子说,母亲身体不好,1997年小中风后,一直是父亲操持家务、买菜做饭,“直到姐姐退休,父亲搬到姐姐家前,也只是偶尔请钟点工帮帮忙。”

在与女儿一起生活的十几年中,张宏绪保持着十分规律的作息。早上七点前起床,吃些牛奶、面包,然后看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十一点半准时吃中饭,之后睡会儿午觉。“起床后仍然是看书、看报、看电视,五点半准时吃晚饭,直到晚上八点半洗漱完就睡觉了。”张宏绪的儿子说,前些年,父亲特别爱旅游,他退休后便带着父亲和姐姐、姐夫自驾游。2017年,父亲在家摔了一跤,从那之后就几乎没出过门,“2022年底,他感染了新冠,身体明显弱了一些,在此之前,他从来没睡过懒觉。”

喜欢吃海鲜 从来不生气

天津靠海,张宏绪打小就爱吃海鲜,“对虾好吃,现在吃不到(那种味道)了。”

“虾,螃蟹,海参,他都挺爱吃的。”张宏绪的女儿说,除了海鲜,他也偏好面食、烤鸭、涮羊肉,并且每顿都要喝杂粮粥,“他还喜欢喝可乐,但最近一年受我们的限制,少了很多。”

与张宏绪的交流过程中,记者发现,他说话不仅幽默风趣,做事也不急不躁。在儿女们的记忆里,几乎没见过父亲生气,也从来没和别人吵架,心态特别好,“我不爱生气,这辈子就生气过一回。”聊得开心时,他还和记者分享了自己的一个习惯,那就是不戴帽子和围巾。“再冷的天,我出去都不戴帽子,不戴围巾。”张宏绪说,自己上高中时从家步行到学校,感觉有些热,就把帽子拿了下来,谁知道出汗受凉造成了头痛,“从那以后,我就干脆不戴帽子了。”

去年年底,家人为张宏绪庆祝了百岁大寿,对于大家来说,这种四世同堂的幸福时刻值得铭记。“父亲一贯秉承着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远的家风,在孝敬老人上默默做榜样。”张宏绪的儿子说,小时候在父亲的抽屉看到了厚厚一叠汇款单收据,原来,他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寄了几十年的生活费,直至几位老人过世,“不仅如此,父亲还承担了我叔叔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老家拆迁也从不计较。”张宏绪的儿子说,父亲讲究一切顺其自然,像他这样心态特别好的人,可能更容易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赵琳 通讯员 徐俊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