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消费者多个生活场景遭遇强制扫码——“霸王码”,何时休?

发布时间:2023-11-22 15:01:59来源:网络转载
 

记者在某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看到,进出口处标注了“岗亭无人值守”和二维码等信息。

点餐、取纸、接热水……本来简单的事儿,怎么越来越复杂了?

近日,各地陆续有消费者反映,在公共场所遭遇“强制扫码”,想要获取服务,需要关注公众号、注册会员、登记手机号、给出授权……一连串程序。《人民日报》也发文称,别让“扫码”成负担。

调查

二维码有时也是“拦路码”

20日下午4点左右,济南日报记者来到槐荫区某小学附近一家奶茶店,一位老人正在排队为孙子买奶茶。

约排了五六位顾客后,老人按照饮品宣传单点餐。此时,工作人员告知,“麻烦您扫码点餐。”还没等老人反应过来,工作人员就转身投入到饮品制作中,柜台结算机器背后的老人不知所措待在原地……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采访中,市民张先生提起了曾经在某地下停车场的经历。“停车场取车时,手机突然自动关机。门岗没有工作人员,门岗外贴着两个写着‘扫码取车’的二维码。”张先生回忆,手机没电无法扫码,后面又有其他车辆在排队,“想借用后面车主的手机,但人家手机已绑定了自己的车牌号,担心退出后,自己的缴费无效,停车场就这样变成堵车现场。”

采访中,市民刘女士也反映,在一些公共场所,取卫生纸、喝热水都需要扫码,她质疑,“那些不会扫码的老年人该有多不方便?”

“95后”张琳刚参加完一场线下活动,她介绍,活动开场前必须关注二维码、下载小程序。“强制扫码令人厌烦!”还有一部分受访者反映,参加一些商场活动,线下刮奖线上兑奖,必须扫码关注商家公众号、填写个人信息后,才可兑换奖品。

扫码支付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消费场景。然而,消费者在很多场景下,不得不扫码的现象愈发明显。与此同时,个人隐私安全也存在隐患。

20日中午,记者在槐荫区某餐饮店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点餐的消费者。

“扫二维码点单过程中有一项隐私权政策,里面提到需要收集您的电话号码、姓名,您注意到了吗?”

其中有5位消费者表示,“没太在意,字太小、又多,一般不会有时间和耐心仔细阅读。”另外两位受访者提及,“现在的生活场景都需扫码,一些弹窗式提示,会习惯性点‘是’,这样才能快速点餐。”“即便知晓会被索取个人信息,也只能选择同意,否则你就得放弃购买相关商品或服务。”

一些店铺门前悬挂着点单二维码,工作人员告知,扫码可有效减少排队,消费者也可人工点单。

商家

“便于供应链精细化”

“一共八块六!您也扫个红包吧,刚结账的那个大爷扫了三块多红包呢!”20日晚7时,一家超市内,商户正在引导一位老人使用支付宝二维码支付。

“我不会扫码,只能给你现金。”老人说完递来一张100元现金。

“嚯!我这临时找不开。”商家再次示意让老人扫码支付,“实在不行,一会儿您儿子下了班,一块扫给我就行了。”商户笑着说,“都是老街坊,先拿着吃。”

虽然也能将商品拿回家,但“不扫码”没法支付的场景,却让部分人群的消费体验大打折扣。部分商家为何热衷于让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扫码消费?

“既为消费者省去了沟通成本、减少了排队时间,又能替商家降本增效。”商户介绍,扫码系统本身也是一种商业推广,“很多二维码的背后是一整套系统,设计和推广应用这些系统是有利益的商业行为,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场景要求人们扫码。”

下午5时,记者来到一家物联网公司,从事智能餐饮系统开发10多年的物联网从业者张少明介绍,消费者扫码点餐,对商家来说,能满足就餐场景下的运营需求,实现数智化,高效联动前厅后厨,提高后厨的出餐效率。“更重要的是,抖音、支付宝、高德、美团、饿了么等,为商户多平台引流,沉淀会员资产,从而实现会员营销,提升顾客复购意愿和频次。”

对此类“扫码”运营利好,不少消费者则提出质疑:

“一个店一个公众号,谁受得了?”“扫码可以,但每次都要允许授权个人信息,非常不友好。”

“农村老人交个什么费,得跑半个村求人帮忙。”“前段时间去外地旅游,竟然公厕也要扫码开门。”

大到连锁品牌餐饮店,小到路边摊,几乎所有的商户都在显著位置摆出了二维码。

监管

让消费者“有得选”

无故索取手机号、定位信息,关注公众号才能结算,扫码之后来回跳转、四处引流……有些商家要求消费者必须扫码,显然偏离了二维码工具的本质。也有商家坦言,“不保证是否有个别不法商家将收集到的信息转卖出去,谋求非法利益。”

网络安全从业者王金丽提出,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当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合理设置扫码环节,确保扫码既能方便消费者,又能保障他们的权益。另外,所有商家都要自觉强化法律、诚信意识,设置“传统”和“智能”两种服务模式。消费者在面对商家要求强制扫码消费时,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此前,中消协发布,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北京市消协公开劝喻相关经营者,要求商家还消费者“二维码自由”,可谓直击痛点。

21日,针对“强制扫码”市场监管,记者询问了济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告知,近几年,扫码支付日益普遍,目前针对强制扫码方面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但作为商家,要为消费者提供有选择性的服务,尤其是有些老年顾客不便操作时,商户要多提供一些多样化选择。“目前,监管部门针对强制扫码方面处罚商户,虽然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可依据,但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警告、批评教育等。”

一位受访者认为,“强制扫码”透支消费者信任,也是常态化监管力度亟待加强的表现。不急功近利,才能走得长远。

记者在某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看到,进出口处标注了“岗亭无人值守”和二维码等信息。

点餐、取纸、接热水……本来简单的事儿,怎么越来越复杂了?

近日,各地陆续有消费者反映,在公共场所遭遇“强制扫码”,想要获取服务,需要关注公众号、注册会员、登记手机号、给出授权……一连串程序。《人民日报》也发文称,别让“扫码”成负担。

调查

二维码有时也是“拦路码”

20日下午4点左右,济南日报记者来到槐荫区某小学附近一家奶茶店,一位老人正在排队为孙子买奶茶。

约排了五六位顾客后,老人按照饮品宣传单点餐。此时,工作人员告知,“麻烦您扫码点餐。”还没等老人反应过来,工作人员就转身投入到饮品制作中,柜台结算机器背后的老人不知所措待在原地……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采访中,市民张先生提起了曾经在某地下停车场的经历。“停车场取车时,手机突然自动关机。门岗没有工作人员,门岗外贴着两个写着‘扫码取车’的二维码。”张先生回忆,手机没电无法扫码,后面又有其他车辆在排队,“想借用后面车主的手机,但人家手机已绑定了自己的车牌号,担心退出后,自己的缴费无效,停车场就这样变成堵车现场。”

采访中,市民刘女士也反映,在一些公共场所,取卫生纸、喝热水都需要扫码,她质疑,“那些不会扫码的老年人该有多不方便?”

“95后”张琳刚参加完一场线下活动,她介绍,活动开场前必须关注二维码、下载小程序。“强制扫码令人厌烦!”还有一部分受访者反映,参加一些商场活动,线下刮奖线上兑奖,必须扫码关注商家公众号、填写个人信息后,才可兑换奖品。

扫码支付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消费场景。然而,消费者在很多场景下,不得不扫码的现象愈发明显。与此同时,个人隐私安全也存在隐患。

20日中午,记者在槐荫区某餐饮店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点餐的消费者。

“扫二维码点单过程中有一项隐私权政策,里面提到需要收集您的电话号码、姓名,您注意到了吗?”

其中有5位消费者表示,“没太在意,字太小、又多,一般不会有时间和耐心仔细阅读。”另外两位受访者提及,“现在的生活场景都需扫码,一些弹窗式提示,会习惯性点‘是’,这样才能快速点餐。”“即便知晓会被索取个人信息,也只能选择同意,否则你就得放弃购买相关商品或服务。”

一些店铺门前悬挂着点单二维码,工作人员告知,扫码可有效减少排队,消费者也可人工点单。

商家

“便于供应链精细化”

“一共八块六!您也扫个红包吧,刚结账的那个大爷扫了三块多红包呢!”20日晚7时,一家超市内,商户正在引导一位老人使用支付宝二维码支付。

“我不会扫码,只能给你现金。”老人说完递来一张100元现金。

“嚯!我这临时找不开。”商家再次示意让老人扫码支付,“实在不行,一会儿您儿子下了班,一块扫给我就行了。”商户笑着说,“都是老街坊,先拿着吃。”

虽然也能将商品拿回家,但“不扫码”没法支付的场景,却让部分人群的消费体验大打折扣。部分商家为何热衷于让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扫码消费?

“既为消费者省去了沟通成本、减少了排队时间,又能替商家降本增效。”商户介绍,扫码系统本身也是一种商业推广,“很多二维码的背后是一整套系统,设计和推广应用这些系统是有利益的商业行为,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场景要求人们扫码。”

下午5时,记者来到一家物联网公司,从事智能餐饮系统开发10多年的物联网从业者张少明介绍,消费者扫码点餐,对商家来说,能满足就餐场景下的运营需求,实现数智化,高效联动前厅后厨,提高后厨的出餐效率。“更重要的是,抖音、支付宝、高德、美团、饿了么等,为商户多平台引流,沉淀会员资产,从而实现会员营销,提升顾客复购意愿和频次。”

对此类“扫码”运营利好,不少消费者则提出质疑:

“一个店一个公众号,谁受得了?”“扫码可以,但每次都要允许授权个人信息,非常不友好。”

“农村老人交个什么费,得跑半个村求人帮忙。”“前段时间去外地旅游,竟然公厕也要扫码开门。”

大到连锁品牌餐饮店,小到路边摊,几乎所有的商户都在显著位置摆出了二维码。

监管

让消费者“有得选”

无故索取手机号、定位信息,关注公众号才能结算,扫码之后来回跳转、四处引流……有些商家要求消费者必须扫码,显然偏离了二维码工具的本质。也有商家坦言,“不保证是否有个别不法商家将收集到的信息转卖出去,谋求非法利益。”

网络安全从业者王金丽提出,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当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合理设置扫码环节,确保扫码既能方便消费者,又能保障他们的权益。另外,所有商家都要自觉强化法律、诚信意识,设置“传统”和“智能”两种服务模式。消费者在面对商家要求强制扫码消费时,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此前,中消协发布,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北京市消协公开劝喻相关经营者,要求商家还消费者“二维码自由”,可谓直击痛点。

21日,针对“强制扫码”市场监管,记者询问了济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告知,近几年,扫码支付日益普遍,目前针对强制扫码方面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但作为商家,要为消费者提供有选择性的服务,尤其是有些老年顾客不便操作时,商户要多提供一些多样化选择。“目前,监管部门针对强制扫码方面处罚商户,虽然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可依据,但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警告、批评教育等。”

一位受访者认为,“强制扫码”透支消费者信任,也是常态化监管力度亟待加强的表现。不急功近利,才能走得长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