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为古老戏曲找到年轻观众

发布时间:2024-06-07 09:27:27来源:网络转载
今年6月8日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戏曲稀有剧种“天下第一团”通过直播的方式自救、出圈引发公众对非遗传承的关注。浙江余姚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与其他七家“天下第一团”一起,参与“天下第一团”直播周活动,为全国网友带来70场稀有剧种演出。广东海丰县白字戏剧团近一年来,在短视频平台直播了300多场,直播间成为了白字戏传承人的第二舞台。

所谓“天下第一团”,是指一个戏曲剧种全国仅剩一家专业院团的情况。这些院团曾经延续了传统文化,但如今因地域限制、历史传承等原因,其演唱的剧种成为稀有剧种。每一年都有稀有剧种被迫走向消亡。据不完全统计,1959年我国尚有368个剧种,而目前只剩下286个,相当于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永远地隐没于历史之中。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121个“天下第一团”。说是“天下第一团”,其实是“天下唯一团”。

戏曲稀有剧种是传统戏曲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戏曲稀有剧种的保护和发展是非遗传承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变迁,一些戏曲稀有剧种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已经或正在消失,导致剧团缺少观众,收入成为摆在剧团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戏曲多依赖于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减少,导致了演员和传承人才的断档,对剧种的传承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在现代娱乐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缺少展示自身特色和魅力的平台,限制了它们与观众接触的机会,更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稀有剧种的生存状况,不仅关系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也关系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延续。传承稀有剧种,最关键的是找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有了观众就会有收入,就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传承。从政策层面讲,要求有关部门重视稀有剧种传承保护工作,出台更多政策支持,优化扶持办法,通过繁荣精品创作、举办节庆展演、开展惠民演出、以展演促发展、以活动促繁荣,不断提高稀有剧种的生存力、影响力。

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扶持对稀有剧种来说,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还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能够自立的舞台。《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在短视频平台,越来越多人传承和传播非遗,“95后”“00后”成为生力军,30岁以下传承人年增长72%。顺应传播格局变迁,积极拥抱新的表演舞台、传播渠道,是古老戏剧逆转生存困境,扩大影响力、彰显生命力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不少像姚剧保护传承中心这样的“天下第一团”尝试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在线上开辟了第二舞台。不难发现,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因其广泛的用户基础和便捷的传播方式,成为了戏曲艺术除传统舞台外的新舞台。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过去一年里“天下第一团”带来了871场戏曲直播,累计吸引498万网友观看;直播打赏为近10000名稀有剧种演员带来新收入,其中166人年打赏收入过万,获得年轻观众认可。在非遗传承过程中,传承人靠非遗技艺无法养活自己是一大痛点。直播、短视频平台则丰富了传承者实现价值的渠道,网友用点赞、打赏表达对稀有剧种传承人的鼓励,让稀有剧种迎来了春天,释放了非遗传播的活力。

保护稀有剧种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民族身份和历史记忆的守护。稀有剧种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涉及保护、传承、创新和传播等多个方面。除了利用新媒体,通过社交媒体、直播、短视频等形式,维护老戏迷、吸引新观众,触及更广泛的受众,更需要不断进行剧目创新和融合,使剧目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和需求。我们期待的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稀有剧种也将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数字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07日第2版

作者:范阳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