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瞄准高质量发展所需 贡献职业教育力量

发布时间:2024-06-06 09:22:28来源:网络转载
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场所,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如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智力支持、贡献职教力量,备受关注。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既是高质量劳动者的典范,更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财富。我国目前正在建设技能型社会,需要一大批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而职业教育每年培养约1000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石,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力量。

职业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要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人才力量。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应该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主动对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要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把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落实到当地和企业实际需求上,以形成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专业结构、人才结构与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适应性,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要素。

服务高质量发展应立足科技创新要素,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科技创新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核心要素,是提升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的核心因素。

职业教育连接着科技创新与生产过程,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据《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专利数据分析报告》统计,全国近1500所高职院校2022年度累计申请专利4.6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15万件。其中,41%的专利申请聚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凸显了职业院校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但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存在创新意识不够、攻关能力不强,服务地方发展的功能体现不足,研究内容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偏低,科技成果转化弱等突出问题,这也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职业院校需要契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园区、社会等拥有的优质资源,把职业教育前沿技术和规范标准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要找准科教融汇的契合点,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成果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协同研究,系统推进“立地式”研发,切实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关键能力转变。

服务高质量发展还要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服务产业实体经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五金”力量。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对接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共开设覆盖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大类的19个专业大类1394个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特别是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70%以上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来自于职业院校。

可以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职业院校应以服务地方产业、实体经济为前提,以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建设为立足点,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形式,共建共管共享现代产业学院,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植在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行业企业需求上,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形成与现代产业实体经济深度互动的新格局。

(作者系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06日第2版

作者:周亮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