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理论支撑

发布时间:2024-06-06 09:21:49来源:网络转载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一年来,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思考“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科研何为”等重大课题,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战略和民生属性,明确新时代教育科研的历史方位,深化有组织重大科研探索,积极投身教育强国研究和实践,不断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

一年来,教育科研战线围绕教育强国发出学术最强音。

教育科研战线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加快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教育学。各级各类教育学术社团从多学科视角开展以教育强国为主题的学术年会。教育领域数十本最有影响的教育学术刊物都将“教育强国”作为年度重点选题。“教育强国”已成为教育学术领域的核心议题。教育科研战线围绕教育强国的价值意蕴、历史逻辑、全球经验、制度基础、内涵、指标、进程监测、制约因素、政策路径等重要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高质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关于教育强国,教育学术领域形成了全方位、系统化的研究新局面。以学术研究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已成为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理论自觉。

一年来,教育科研战线深化了培养时代新人的规律性认识。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教育科研战线围绕立德树人、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等主题,发表的中文文献达4000余篇,形成了许多新认识、新观点。教育科研战线深化研究了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意义。现在的大中小学生将来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同时,总结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趋势,即教育载体走向丰富多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校史资源、校园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是“大思政课”的重要资源,等等。客户端、网络等资源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场景,对学习者价值观的影响愈发显著。教育科研战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做了新的学理研究。此外,教育科研战线在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立德树人的历史逻辑和制度逻辑、时代新人的全球胜任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等重要问题上做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认识,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

一年来,教育科研战线有力推动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基础教育研究方面,教育科研战线深入研究了基础教育战略定位、育人使命、评价标准的深刻变化,探究了强国语境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公平的辩证关系,探索了城乡学校布局优化、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数字化教学新模式生成机制等,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

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教育科研战线总结了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步和成就,研究如何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使命方向,发挥高等教育功能优势,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立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教育科研战线深入分析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形势、新挑战、新理念、新方案,深化研究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底层逻辑、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教师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教师制度设计、师资配置均衡水平等重要问题,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教育科研战线有效支撑了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教育科研战线深化研究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理论和创新能力培养,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有效提高了人才供给质量;积极开展学科专业优化布局、产教融合、区域教育等研究,推进科技创新,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同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中国教育流动的逻辑,增强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是2024年的“头号工程”。广大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科研工作者深入参与纲要研制,对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产生深远影响。教育科研战线以研究支撑科学决策,推动诸多国家重大战略谋划和立法相继发布,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奠定了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年来,教育科研战线切实增强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强国语境下的教育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理论自信。教育科研战线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对中国教育学的中国魂、实践脉和动力源作了深刻阐释;扎根中国教育实践的教育学理论争相涌现,如适应数字时代教学变革的“数字教学法”理论、“价值决策—动员执行”教育政策过程理论、“国家有为介入”教师教育理论模型等;积极参与重构全球教育知识体系,以西方理论阐释中国教育实践的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国际社会对我国教育发展认可度也进一步提高。

一年来,教育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助力培育时代新人,推进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彰显理论自信,有所作为。积小成为大成,可以预见,中国教育科研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

(邓友超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廷洲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06日第6版

作者:邓友超 李廷洲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