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好的教育应指引孩子向“快乐”出发

发布时间:2024-06-05 09:23:13来源:网络转载
家长不理解自己怎么办,在学校遭受欺凌应该怎么处理……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5月25日“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这天,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安市东城第二学校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西安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位教育、医疗及社会组织负责人参加。

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联合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学生)。这正是本次论坛将主题定为“重塑教育价值: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原因。

孩子,你为什么不快乐

追问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杨凤池谈到当前青少年心理出现的几种新倾向:在性格上向外归因居多,喜欢标新立异;情感上直接表达多于委婉表达;自我意识方面,以自我为中心但自我力量又不足;在人际关系上,认为非好即坏,人我边界感不清。杨凤池认为,这些新倾向体现出当下的学生生理发展在前、心理发展滞后,智力发展在前、情商发展滞后的特征,而这正是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

“这些困扰处理不好可能导致心理危机。”杨凤池认为,解决常见的心理困扰,干预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倾听,“先听听学生的心声,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要干什么,他们的苦恼在哪里”。

学生为什么不快乐?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出人头地,做人上人”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影响。

“在资源匮乏的时代,读书做官几乎是学生的唯一选择。长期以来,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能够转化为‘利益’的部分,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如自我探索、合作能力、创造性等都被一定程度上漠视了。”在杨东平看来,这种教育就是“升学主义”,它助长了学历高消费,造成社会和人生很大浪费,并且最终导致“学业过剩”危机。

“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人上人,而是培养人中人。”杨东平强调,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需要倡导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保障儿童休息、娱乐和睡眠时间。

“快乐学习”如何发生

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且乐学、爱学,这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也是教育改革的追求。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天蓉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个人学习的意义都被忽略了,“如果一个孩子不能自己提出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教师,他们就找不到学习的意义”。

在王天蓉看来,快乐学习强调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学有心情;聚焦核心问题,让学生学有激情;还要持续探索追问,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学生还要自己建构问题系统,学会合作解决问题。

本届论坛举办地西安市东城第二学校是西安灞桥区教育局引进当代教育名家冯恩洪团队委托管理的学校,会议期间,与会者还走进该校实地沉浸体验“快乐学习”。

以书为本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冯恩洪表示,要把学校的发展定位在研究学生上,让有差异的学生得以生动、活泼成长,“人是有差异的,与其给有差异的学生一模一样的教育,不如给他们能力相当的教育”。

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苏彦捷为教育者提出了几条建议:一是注重运动;二是要睡好;三是学会处理关系,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四是建构一个全面的资源发展系统。“家长的情绪情感支持、学校好的同伴关系和课程设计及物理环境,都有利于构建心理免疫系统,帮助孩子更好成长。”苏彦捷说。

直观复星医疗器械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监张耀坤是冯恩洪担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时的第一届理科班毕业生,他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快乐学习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形成统一战线,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和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发展爱好,探索新领域。”张耀坤表示。

看到改变的可能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教育变革。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表示,未来的教育一定是跨越校园、跨越国界的,是技术驱动、人机共生的,而且最终一定会走向全民教育。而全民教育也是个性化教育,需要终身学习才能达到跨越专业融合,并由人工智能提供支持。

“现在的家长、学生看重的是学历、学位,而忽视了教育背后的真谛——人的成长。教育转型将重塑教和学的过程,对教育和大学的重新定义是我们的逻辑起点。”席酉民认为,基础教育的理念要从知识导向转向全人导向。全人导向是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学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了解自己、同学和家庭,处理好个人与社群、社会的关系,并从小强化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人机结合能力和创业精神,进而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追求。

云南昆明丑小鸭中学专门招收被外界定义为“问题学生”的孩子,这些孩子大多患有抑郁症。校长詹大年表示,教育的本质是构建关系,幸福感由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最好的关系首先是心理安全,确保安全后关系才会生成,教育才会发生。

论坛上,广东省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陈行甲介绍了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知更鸟”公益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学校建立“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学生”五环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产生影响,以学校为中心对家长产生影响。

陈行甲曾在自传体随笔《在峡江的转弯处》中披露过自己患抑郁症并治愈的经历,他也希望把这份幸运传递给孩子。

“教育归根到底是指向人的,教育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认为,好的关系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心理安全的条件和保障。要让学生有安全感,关系越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会越少。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我们今天要重申的教育价值。”李镇西表示。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05日第2版

作者:本报记者 康 丽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