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小伢儿”实践站:优化小幼衔接的育共体建设

发布时间:2024-06-05 09:22:51来源:网络转载
当前,小幼衔接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家长衔接意识强烈,但缺少科学规范的衔接课程;幼儿园与小学均开展衔接教育,但未形成合力;小幼衔接教育质量不高,儿童发展问题频发。基于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形成以小学、幼儿园、社区和相关教育研究机构为主体的衔接教育联盟,立足儿童发展规律及成长所需,科学设计课程,实现深度衔接。本文旨在通过创设“小伢儿”实践站,依托育共体进行平台建设和活动设计开发,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小幼衔接教育提供范本。

建设衔接教育平台

小伢儿实践站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工具,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有趣和有效的学习体验,打造衔接期及后续贯通的教育平台。

岗位管理。学生分岗定责,在强调明确每个岗位职责的同时,被赋予一定的自主权,形成学生自主行动的高效管理方式。小伢儿实践站设有常务组和值周组,每半年开展一次常务人员的竞选。各个岗位的常务工作人员定期议事,确定实践主题、组织实践筹备、开展实践总结等,各司其职。

制度建设。小伢儿实践站有较为完善的公开招募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培训制度、表彰激励制度等,定期换届选举、汇报工作,实现学生管理自治。在社区辅导员的牵头下聘请学校大队辅导员、学校优秀教师、社区“五老”辅导员、相关家长等担任活动辅导员,提供专业保障,确保实践顺利进行。

功能定位。小伢儿实践站围绕“教育、服务、凝聚”三个关键词,打造教育平台,提供优质服务。立足教育定位,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引导他们从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立足服务定位,充分链接区域资源,为社区家庭和孩子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区服务的外延;立足凝聚定位,为社区孩子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帮助他们建立友谊、增进了解,成为社区内家庭之间沟通和联系的重要桥梁,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创新衔接方式

聚焦小幼衔接教育的主题实践开发,为学生创造沉浸式适应环境,可以帮助他们全方位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进一步创新小幼衔接教育方式,提高小幼衔接教育效果。

实践目标符合科学规律。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附属文件《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提出的身心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充分考虑儿童心理生理特点,设置16条具体发展目标。

实践内容兼顾教育性与趣味性。如表1所示,小幼衔接教育仍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充分考虑目标、资源、活动、评价等环节的教育性。主题实践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特点,针对6岁儿童的年龄特点采用更加灵活、多样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儿童主动参与。

实践形式提升多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鼓励开展亲子实践活动,从校内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时间包含课堂内外。综合小幼衔接期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安排以及实践目的、实践内容进行合理规划,通过“校内协同的特色课程”和“校外拓展的亲子实践”两线并行,确保学生参与且做到人人有机会,次次有收获。

实践评价注重记录反馈。在实践活动中,辅导员主要承担执行监督任务,引导学生评价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以及能力提升情况,辅导员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及时记录,并向实践组成员、家长反馈,及时调整实践内容。

凝聚多方力量

依托育共体,小伢儿实践站在资源、课程、支持力量等多方面得到更好的保障,在区域层面为学生创设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小幼衔接教育场域,优化小幼衔接教育的传统做法,为进一步推动小幼衔接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构建小幼联盟,有力度。构建以小学和幼儿园学术团队、校级家委会、当地社区、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小幼联盟,下设理事会、秘书中心、实训中心、教研中心、评价中心、家校中心,以小学为中心主体,以幼儿园为合作主体。理事会对小幼联盟工作进行决策引领、制定章程,学术团队对小幼联盟衔接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和成果评估,校级家委会、社区与小学和幼儿园保持紧密合作关系,主管部门对小幼联盟组织建设及实施工作进行监管。

链接多方资源,有广度。在“望江红云”智库、家庭教育指导站的协同下,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学习特点等,制订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衔接教育计划和方案,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小幼衔接教育的宣传,使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深刻理解其重要性,从而形成共识。“前有目标设定、中有过程记录、后有评价反馈”的体系闭环,促进了育人机制的完善。

规范制度管理,有深度。定期召开小伢儿实践站常务会议、主题研讨会议、工作例会等,向育共体运营部定期汇报实践开展情况。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注重流程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实践目标设计详细的实践流程,具体实践内容、时间安排、参与人员、资源需求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流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均系浙江省杭州天地实验小学,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规划课题《育共体:依托社会资源优化小幼衔接的新视角》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SC052)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05日第14版

作者:王雷英 黄 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