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打造黄河文化育人矩阵

发布时间:2024-05-20 09:26:53来源:网络转载
“黄河夯歌又称‘黄河号子’‘土硪号子’‘夯号’‘硪号’等,是民工在修筑黄河堤坝时,打夯所唱的歌谣。”近日,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李集镇初级中学的“黄河文化展厅”里,该校教师李芳正在向学生们详细讲解黄河文化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了解黄河文化精神。“黄河的源头在哪里?黄河沿岸有哪些文化遗迹?有哪些关于黄河的歌曲?”随着李芳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现场氛围非常活跃。

李集镇初级中学是黄河滩区的一所农村乡镇中学。近年来,该校立足濒临黄河滩区的地理优势,将本土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与黄河文化相结合,增进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我们编制了《黄河风情》等校本教材,依托‘寻访美丽黄河’研学行动、编排黄河文艺节目、打造校园黄河文化展厅,努力将黄河文化多维度融入课堂。”李集镇初级中学校长汤继允介绍。

如何把黄河文化、黄河精神更好地融入到立德树人全过程?郓城县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立足本土实际和优势特色,明确“三结合”的总体思路,即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文化、校园文化,鼓励各学校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思政元素,利用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文化课与拓展课相结合等形式,将黄河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中感悟和践行黄河精神,打造立体式、网格化、全覆盖的黄河文化育人矩阵。

郓城县深耕本土资源,讲好黄河故事。“我小时候在黄河岸边长大,眼看着有很多老物件慢慢地都消失了,如何让青少年了解老一辈的生活,如何让黄河文化传承发展,民俗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日前,山东郓城黄河民俗博物馆馆长、2023年齐鲁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朱志国走进他的母校——郓城县实验中学,用自己的创业故事解读黄河文化。

郓城黄河民俗博物馆是当地第一家民间创办的专门收集、整理、修缮农村古旧物件并陈列展示的民俗博物馆,馆内陈设分为衣食住行、男耕女织、民间传承、红色郓城、时代记忆五大板块,各类充满民间记忆的老物件应有尽有,万余种老物件成为宣讲黄河文化的最好媒介。

在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的同时,郓城县还持续推进黄河文化进校园,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近年来,该县组织齐鲁工匠亓传周讲述母亲河的治理故事,邀请剪纸非遗传承人杨秀玲介绍《黄河情》作品里的风土人情,依托“黄河大集”、非遗手造等郓城特色在课堂进行展演,在校园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重。

“作为省级文明校园,全面推进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是一种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们以黄河文化引领思政教育,让黄河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活起来’。”郓城县实验中学校长李现文说。

强化教学研究和黄河文化育人资源整合,也是探索黄河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和坚实基础。为此,郓城县以“黄河滩区教育教学大调研”活动为抓手,先后成立了以沿黄4乡镇11所中小学组成的“沿黄中小学教育教学联盟”以及城区9所学校组成的“黄河教育发展共同体”。正是以黄河文化为纽带,郓城定期举行联盟学校校长论坛、教学研讨观摩、集体备课交流等活动,共同探讨黄河文化深度融入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等,搭建起资源共享、研学交流的平台。

“我们将持续充分利用黄河开放生态的优势,有效融合优势资源,开展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打造区域教育高地、文化高地,描绘黄河文化传承育人的新画卷,助力黄河流域教育振兴。”郓城县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涛说。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0日第3版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李士栋 祝令浩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