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从乡村教师到特级教师:我的三级成长台阶

发布时间:2024-05-15 09:23:52来源:网络转载
历经10年储备、10年笔耕、10年收获,他从一名中师毕业的乡村小学教师成长为省城中学的正高级、特级教师,回首走过的30年教育路,他庆幸自己走对了路。

————————————————

1987年9月,我初登讲台,此后从乡村小学逐步走进乡村初中、县实验中学、省实验中学。一路走来,我以顾泠沅、张思明等著名特级教师为标杆,长期自觉地在学中教、教中研、研中思、思中写,顺着阅读、写作、教学竞赛这三级台阶拾级而上,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

第一级台阶:阅读战胜各种诱惑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一所大别山脚下的乡村小学,当时盛行两种娱乐:一是打麻将,二是追电视连续剧。刚开始为了合群,我也参与其中,但过了一阵子,便觉得十分耗费精力。我意识到这样下去人生便会碌碌无为,必须战胜这些世俗娱乐的诱惑。是阅读帮助我战胜了各种诱惑,白天忙于教学和班务工作,晚上我把门窗一关,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1987年至1997年,我用了整整10年时间,如饥似渴地吸收教育教学理论,自修了湖北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13门课程,还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在数学专业方面,我每学期轮换订阅4—5种业务报刊,还把每种杂志装订成册,这让我对各种杂志的栏目和特色了如指掌,为以后有针对性地投稿奠定了基础。对于专业文章,我反复研读并做读书笔记,每次遇到新思想、好方法,或者一个巧思妙解、一个妙句,我都如获至宝摘录下来。

久而久之,我发现了阅读的诀窍:理论、专业方面的书籍枯燥费脑,需要较强的意志力才能深入阅读,于是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时间段阅读,读累了就换文学、百科、励志类书籍看,这样轮换阅读不仅有调节作用,还增加了阅读动力,扩大了知识面。有时兴致来了,我就站在书桌前大声朗读,感悟至深时,我赶快坐下来舞文弄墨,自我陶醉。

就这样,我在乡村坚持阅读,坚持自我“充电”,在浮躁的环境中完成了专业成长的自我储备。

第二级台阶:写作促进专业成长

1997年至2007年,是我在教学、教研、教育写作上摸爬滚打的10年。每次教学教研活动结束后,我都会主动反思总结,并把心得体会写在专用本上。教学上的感悟,哪怕是一道题的巧思妙解,我都会及时记录下来;复习课上与学生碰撞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我会倍加珍惜;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我会认真整理、探究原因。

读完某篇专业文章后,我会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找到它们的亮点与不足,思考如果是自己写,该如何去完善。这样积累多了,我便有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写成文字并尝试向报刊投稿。刚开始几年,我的投稿总是有去无回,但我没有放弃,心里想肯定是功夫不到家,于是更加发奋读书,笔耕不止。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1991年12月,我终于在《初中数学辅导》上发表了处女作。稿费单送到了学校,高达57元,我当时的月工资才56元,学校还奖励了我50元。我备受鼓舞,一发不可收,用当时教研员的话来说是“论文发表接踵而来”。

我不喜欢闲聊,喜欢独处;我不喜欢睡懒觉,喜欢睡前打腹稿;我习惯早晨跑步,边跑边想要写的东西,跑完步后坐下来写文章,效率特别高,可谓“管住嘴,迈开腿,手勤写”。每次写完一篇文章后,我都会放几天,反复推敲几遍,不急于投寄。投寄前,我将底稿誊写在专门的本子上,几年下来就积攒了好几大本。对于没有发表的文章,我会继续反思相关问题,修改充实后重新投稿,这样的稿件因为经过深思熟虑,往往都能发表。

写着写着,我便有了心得:独创有新意的易发表,模仿别人的难见报;朴实有见解的好发表,华而不实的无回音;切合师生口味的能发表,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无人看;从教学中得来的感悟中稿率高,空洞牵强附会的白费力。

我还发现,要想写作灵感不断迸发,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一个很管用的办法便是多看书学习,多思考总结,多研究中考试卷。我把稿费全部用来订阅业务刊物,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最新动态,同时不断锤炼写作语言。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坚持学习或写作到深夜,那时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爬格子,还要认认真真誊写,生怕编辑审稿不认识,几何图形单独用白纸画好附上,都完成后还要骑自行车跑到很远的邮电所去发信。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第二个10年,我平均每学期能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10篇以上专业文章,共发表近200篇文章。同时,我成为多家报刊的特约作者,主编了多本教辅书籍。

我在山区工作了24年,每次有写作提高的机会,我都不错过也不推辞。同事先后给我取了两个绰号:“一盏灯”——戏说我每晚要用煤油灯;“孵鸡婆”——戏说我整天伏案不动。

第三级台阶:教学竞赛凝练教学风格

1988年,由于我在全县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中拿到了一等奖,乡教育站把我从小学调到了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的一所乡村中学,那里的海拔在1500米以上。学校安排我教两个班的数学,同时兼一个班的班主任。

刚开学不久,我和另一位年轻同事被校长指派参加黄冈市教学大比武活动。当时先以各县为赛区进行初赛,我认真做了准备,并全力以赴参加,而我的同事临阵退却了。第二天回到学校,我才知道自己获得了全县一等奖。在接下来的全市比赛中,我又幸运地获得了一等奖。在乡村中学站稳脚跟后,我想着不能安于现状,要有所突破,要有自己的特色和特长。

1999年,恰逢英山县实验中学成立,需要两名初中数学教师,县教育局面向全县公开招聘教师。在报考的100多人中,我顺利通过了考核、笔试、讲课、面试,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县实验中学,又一次成为“幸运儿”,那年我正好30岁。

在新的环境中,我一切从零开始,每次有竞赛提高或学习交流的机会,我都不错过、不推辞。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县级、市级、省级各类竞赛锻炼了我,也成就了我。在竞赛中,我看到了自己的短板和他人的长处,并结合专家给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

从教的第3个10年,41岁的我应聘到武汉市的一所实验中学工作,在更高的成长平台上,参加学科竞赛时强者如林,这里的优秀教师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端,各类创意层出不穷。此时,我不再以得奖为主要目的,而是反思:在如火如荼的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数学教育究竟给学生留下了什么,数学教学究竟缺少了什么,数学教师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教育理念?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理智型的教学风格,认为数学教学应该实现“五个走向”:走向真实、走向生活、走向思维、走向过程、走向反思。带着这样的认识,我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实效、实用,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这也让我在2016年参加“一师一优课”活动时,从学校到区里,再到武汉市、湖北省,一路凯歌,最后获评部级优课。

从阅读到写作,再到教学竞赛,回首30年:10年储备,10年笔耕,10年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读书、写作和教学竞赛是为了让心灵更清澈、更寂静,像一片新绿的春叶,默默地汲取营养,栉风沐雨静静地成长。感恩阅读、写作和竞赛,为我打开了一扇扇与世界沟通的晴窗。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15日第7版

作者:沈占立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