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多方合力使其走上正轨

发布时间:2024-05-15 09:23:36来源:网络转载
春季之后气温不断回升,研学旅行也进入黄金期。特别是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后,学生、家长、社会对研学的关注度和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有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然而,“研学热”也促生了新问题。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服务领域投诉情况专题报告,研学乱象成服务投诉新热点,此前也有媒体报道家长因为收费或课程设计等原因与学校产生矛盾。

研学旅行是一种将教育活动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寓教于乐、融学于游的教学新业态,通过旅行、实践、体验等方式,达到增长见识、培养技能、提升学养、健全人格的目的。研学中,学生获得区别于课堂学习的体验,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活动。研学本应是一个多赢格局,但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图方便省事或其他目的,或将本该由学校牵头的研学活动委托给社会机构,或强制或变相要求学生参加,或收取不菲的费用,引发家长不满和社会舆情。与此同时,一些研学机构将研学旅行当作牟利的工具,导致收费不合理、游而不学、质价不符、研学质量不佳、安全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层出不穷,此前某地一收取高额费用的“清北研学营”,仅带孩子在校门口转了一圈。

趋利的研学旅行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也是对教育生态和研学政策的伤害,应严格治理。这需要教育、文旅和研学机构共同发力,使其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教育和文旅等部门要做研学旅行的制度设计者、守护者。完善研学旅行的制度设计,制定行业标准和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研学市场;完善研学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研学机构资质审核、从业人员素质、研学课程设置等专业指导,织密研学旅行保障网。

学校要做高质量研学旅行的实践者、示范者。研学旅行的本质不是旅游,而是学习,重点在“学”。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后,学校要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将研学与教育教学深度结合,做到每一次研学“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突出研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学习性,让每一次研学活动都服务学生成长。同时,学校要做普惠性研学旅行的实施者,坚持教育性与公益性原则,充分考虑研学旅行的成本、效果等因素设计研学活动的线路和内容,除专门的基地外,还可以选择红色旅游景区、民俗体验馆、乡土文化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多角度挖掘教育资源,就近就地开展研学活动。近日中央财政下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资金预算共计149.36亿元,保障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这也为学校开展公益性研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选择。

社会研学机构要做研学市场的开发者、培育者。当前,研学旅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只有良性经营才能持续发展,只有把住研学的“根”才能提高研学质量,使其成为教育的有益补充。研学机构要坚持有利于教育的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开发优质研学项目,组建研学团队,丰富研学课程,提升服务质量,让研学旅行真正彰显其教育内涵与价值,吸引更多学生和家长接受并参与,确保学生研有所得、学有所获。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西充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15日第3版

作者:何春奎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