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做影响学生一生的国防教育

发布时间:2024-05-15 09:22:28来源:网络转载
与很多学校沸腾的课间不同,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第一小学长白岛一分校(简称“长白岛一分校”)的课间沸腾中还有沉思,那是下棋时闹中取静的专注。

让许多学生心心念念的不是象棋,不是围棋,而是军棋。军棋比赛是该校最盛大的年度赛事之一,从每年3月开始,3月是班级比赛,4月是年级比赛,5月是校级比赛,6月是千人军棋赛。

刘效伍和孔铭轩是五年级(2)班的军棋赛冠军和亚军。最近一段时间,一下课两个人就相约下军棋。在他们两个人的带领下,整个班级形成了一股下军棋的热潮。刘效伍说:“在下军棋的过程中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比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要知己知彼,要不骄不躁。”

长白岛一分校是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是首批全省少年军校示范校,也是沈阳市首家开设军事沙盘推演动感国防体育课程的学校。每年“六一”,学校会通过举办国防体育运动会的方式庆祝属于孩子自己的节日。

在众多国防教育赛事中,长白岛一分校总能拔得头筹。一所小学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比赛成绩?为什么如此重视国防教育?他们做了哪些探索?记者日前走进了长白岛一分校。

为什么如此重视国防教育

“长大了想做什么?”

“我要当特种兵,保卫祖国。”说出自己理想的小女生是二年级(10)班石家瑞,她是认真的。班主任张杨说,平时她对国防知识的兴趣就很高,比不少男生还专业,日常学习中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

“我们的孩子爱国意识格外强烈,有很多感人的具体事例。”长白岛一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燕说,不必说男生女生对很多国防知识熟稔于心,也不必说队列队形变换、模拟枪射击、野外求生等过硬技能的展示,有一件事已成为长白岛一分校学生心系国防的关键事件,“去年我校学生代表参加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就感动了很多人”。

2023年11月23日,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十批25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那天的气温很低,有零下20多度,在迎回仪式现场,长白岛一分校的学生代表见证了整个过程。四年级(4)班学生赵悦涵早晨5点多就起床了,跟随同学一起乘坐大巴车早早来到桃仙机场,包括赵悦涵在内的97名长白岛一分校的学生代表将和解放军战士一起致敬英雄。活动结束赵悦涵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一股寒风划过我的脸庞,我不禁打了个冷战,鼻涕都流出来了。大约一个小时后我的整个身体开始颤抖,但看到烈士的遗骸荣归故里,看到身边和我们一起站立的解放军叔叔,我又振作起来了。

“在和平年代同样要重视国防。沈阳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们的学生更应该了解国防,增进国防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在王燕看来,国防教育要去形式化,要设计符合孩子年龄特点、能入脑入心、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

这并非王燕一个人的认识。副校长陈雷说,当前中小学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对国防教育重视不够,国防教育虚化,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单一,只进行简单的队列训练,体验性学习不足,没有与实践相结合。

谈到国防教育,退休后被返聘到学校负责少年军校工作的赵英杰说,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国防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研究性,只有根植学生心灵的国防教育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长白岛一分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视并非偶然。早在1993年,校长王燕当时还在青年大街小学负责少先大队工作,她与当时负责体育教学工作的赵英杰一起将少先大队工作与体育相结合,创造了国防体育特色,并建立了辽宁省首家少年军校。赵英杰说,作为体育教师,为了做好队列训练,他到炮兵学院学习了半个多月。但是队列训练是延续多年的传统项目,单调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赵英杰就致力于队列训练教材创新,创编出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队形变换法,有“雄鹰展翅、左剑出鞘、右剑出鞘、四面开花”等41种队形。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全国少工委决定成立中国少年军校总校,青年大街小学代表东北三省少年儿童参加全国首届少年军校检阅仪式,由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教委为学校授予“全国先进少年军校”称号。

2013年,长白岛一分校成立,王燕担任执行校长。在这里,她继续接力推动国防教育系统化、常态化、有效化开展。

近年来,学校取得了一系列荣誉。学校代表沈阳市参加辽宁省少年军校大比武,以总体最优成绩夺得唯一的集体一等奖虎头旗;2023年6月23日,在辽宁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国防体育运动比赛曁2023年辽宁省第九届国防体育运动锦标赛中,该校五年级(9)班学生龙子睿获得儿童组卧、立、跪三姿射击金牌;今年1月20日,在沈阳市青少年射击比赛中,该校代表队一举夺得步枪和手枪比赛两个项目的冠军、亚军和季军。

从体育出发走向多元融合

每年“六一”举办的国防体育运动会是长白岛一分校以“国防+体育”为载体的创新性尝试。学校建立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队伍、月月有赛事”的常态化体育竞赛机制,举办多项目融合的运动嘉年华主题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国防体育氛围。

在保证国家体育常规课程基础上,长白岛一分校每周增加校本网球、足球、形体、国防特色体育课程。从体育教学出发,长白岛一分校将国防知识、军事技能等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架构了蕴含五育的“非常动”课程图谱,力求培养“诚于信、博于学、健于体、灵于艺、习于劳”的“诚果”少年。

长白岛一分校1—2年级学生每周达到6.5节体育课,3—6年级学生每周4.5节体育课,同时按照“训练资源共享”的思路,打造多空间的训练场景与线下“战场体验”的深度融合,比如“军事沙盘推演”“军事兵器实操”“战场救护”“军事技能”等深受学生喜欢。副校长钟妮说,近年来采集全校近3000名学生体能素质8项指标,学生体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长白岛一分校的校园一角有一个“红色驿站”,是“红色家书”主题,选编了49封老一辈革命家写给亲人的书信。“我们从上百封红色家书中选取了部分接近白话、内容易于小学生理解的篇章,供学生阅览的同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王燕介绍说,学校还开展了“家书寄语纸短情长”家校共育活动,以“大手牵小手”倡导家长以日常交流或特殊事件为主线给自己的父母、子女或亲人写一封信。这一活动曾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从2019年起,本着“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初心,长白岛一分校以三级课程管理网络,家、校、社共同参与的“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为保障,统筹多种资源,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课程实施体系,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学校还保持对红色宣讲员的选拔和培养,先后开展了讲红色故事、讲英雄事迹、我爱家乡等主题宣讲,让学生对国防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2023年5月30日,长白岛一分校与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共同举行线上联袂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共同走进中国工业博物馆,同上一堂“劳动教育大思政课”,同时邀请87岁的中国第八届道德模范、辽宁省学雷锋标兵、辽宁省劳动模范黄凤珍奶奶以自己的事迹为学生诠释何谓“劳模精神”,让学生共同感受红色工业脉搏,体悟大国劳动精神。

学校还将国防教育特色与区域人文环境、红色资源等相结合,开展了全员、全覆盖的航空航天微课题研究。微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他们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感兴趣的话题,及时梳理、筛选和提炼,小组同学一起收集资料、实地调研,并展开扎实的研究。

“多元融合思路为学校的国防教育打开了全新的路径。”今天的国防教育在长白岛一分校不仅实现了全学科渗透,还与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相结合,走向了五育融合。

从“一阵子”到“一辈子”

长白岛一分校各班都成立有军棋小组,学生通过网络学习、AI 教学等形式,快速学习军棋基本规则、策略技巧等,并利用课间进行军棋对决,学习、交流棋艺知识,了解兵力调动等军事理论。

赵子奇是众多军棋发烧友中的一员。为了冲刺校级比赛,他曾与对手从中午12点下到下午3点多,连战几十个回合。虽然最终未能参加校级比赛,但他说自己输得心服口服。五年级教师夏毳毳告诉记者,她班上的学生曾经因为输掉了比赛哭成一片。她便顺势引导学生,比赛重在参与,要从追求赢到学会输,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输。

王燕常说一句话,国防教育要从重视“一阵子”到影响“一辈子”。为了让国防教育能走进学生的生活,长白岛一分校的国防教育一直着力强化“体验性”,按照王燕的话说,“缺少体验的国防教育不是真正的国防教育”。

7年前,长白岛一分校发起了“厉害了我的国——我是中国孩子,我骄傲”的学生德育微课题研究活动。此次活动延续了以往“小课题”研究团队的形式,倡导学生6人一组协同研究,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关注的历史、文化、科技、军事、文学、艺术、体育竞技等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讨论、研究。各微课题研究团队成员在教师指导与家长陪伴下走出校园,走进消防队、奥运冠军训练场、公安局、故宫、博物馆等,发掘、感悟中国之最和中华之美。

副校长钟妮说,学生喜欢参与国防教育系列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趣且有挑战,“不只是男生的专属,女孩的参与度也很高”。

在沙盘模拟军事作战中,学生接受的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实践经验和深层次感悟。学校现有42支军事沙盘推演队伍,学生兴趣十分高涨。“后续学校会在全校开展班级军事沙盘对抗赛,实现国防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参与。”王燕说,“国防教育不是少数学生的事,而是要面向全体。”

2020年,赵英杰退休后被学校返聘,专门负责学校的少年军校。他认为抬担架、打背包、战地救护、野外生存等军事技能课程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军事活动的对抗性和战场环境的极端性。记者观摩了学生的军事技能课程,这些精神饱满的“小战士”有模有样,打背包时不仅速度快且美观、不散架;在战场救护环节,学生对“伤员”头部、肘部进行包扎,动作迅速、准确。

“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国防意识、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不仅要能像专家一样思考并解决问题,还要有军人一样坚毅的精神。” 王燕说,“国防教育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要将其融入教育教学的日常,影响学生一辈子。”

要进一步做好国防教育,王燕深知要走的路还很长,今后不仅要站在儿童立场讲好国防教育故事,继续拓展国防教育链条,还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让国防教育在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15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 刘 燕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