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身边的文化“两创” | 传承非遗文化 演绎多彩绣球

发布时间:2024-06-04 09:27:58来源:网络转载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王伟 张沛 马慢慢)绣球蕴含着吉庆祥瑞、忠贞永恒的美好寓意。在济宁,有一位非遗传承人,潜心钻研绣球制作技艺40多年。身边的文化“两创”,一起走进翟桂芝的绣球世界。

每周四是翟桂芝老人一周中最忙碌的一天。收拾教材和道具、梳理讲课内容,这都是为了下午两点半的课程而做的准备。

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翟桂芝:“同学们好,咱们今天学的是传统的绣球。绣球来源就来咱这个门帘,这个狮子和绣球都有铃铛,铃铛一响,就知道新人来了。”

这是74岁的翟桂芝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授课的第10个年头。

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翟桂芝:“这些年,不但在学校带了不少学生,在社区也做了不少宣传。我想着把绣球一直传承下去,甚至就想着把它抛出国门,走向世界。”

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翟桂芝:“我接触绣球是20岁结婚的时候,我婶子给我做了一个狮子滚绣球的门帘,我一看这个门帘我就相中了,其中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对绣球,从那以后我就想我得把这个绣球学会。”

1950年出生的翟桂芝,早年作为知青插过队,还做过医生,但无论做什么工作,她一直都没放弃自己的爱好。

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翟桂芝:“一直到了1979年,我从农村上班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点灯,只能点着蜡烛和煤油灯,我就慢慢地做。那时候,村妇联主任就看我整天钩呀织呀,就让我参加农民艺术节。”

1991年,翟桂芝带着自己创作的两件绣球作品,参加了济宁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

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翟桂芝:“那时候41岁了,我就做了一对绣球,就获得了优秀奖。从那以后,我做这个绣球做得更带劲了,心里更高兴了。”

凭着对这份技艺的执着,翟桂芝多次参加各级民间艺术品展会。2016年,她被评为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翟桂芝:“咱这个绣球传统名叫七彩绣球,现在就是咱济宁的圣地古绣球,它是38块布料、48个角、6个球眼组成的。每个球巾上都带有亮片,粉红色代表年轻少壮,黄色和蓝色属于荣华富贵,绿色代表着长寿,红色的代表喜庆吉祥。”

翟桂芝创作的圣地古绣球,与其它地方的绣球工艺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她使用“裁、缝、填、串、剪、缠、拉、扎、系”九种技法,用大红、正黄、宝蓝等多种颜色的绸缎创作而成。多年来,翟桂芝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民间艺术大赛中获奖。

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翟桂芝:“我希望有很多的人喜欢这个绣球,来找我学习,我就想把它传承下去,失传了太可惜了。截止到当前,机器是做不了的,全部是手工,一针一线也是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积累起来的丰厚的文化。只有把它传承下去,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