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创新传播方式 讲述文物故事 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3-12-28 09:18:24来源:网络转载
河北大地历史悠久、文明璀璨,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文物。如何让沉睡的文物走出博物馆,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12月22日,在石家庄召开的《行走的博物馆》《文物里的中山国》图书发布暨研讨会上,省内专家学者就此展开对话交流。

不管是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可移动文物,还是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不可移动文物,都应有生命、有尊严、有气息、有话语。《行走的博物馆》《文物里的中山国》两部图书,以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博物院联合摄制的原创纪录片《行走的博物馆》《王公式时代》为蓝本,将纪录片精华文本进行适合阅读场景的再创作,以贴近文物、贴近历史的角度,让文物发声,让历史重现。

“要想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应化古老为时尚,化小众为大众,让它们从专业圈走向人民大众,走进百姓心中。”河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向军表示,将文物考古成果与电视艺术表达方式紧密结合,再以文字的方式呈现,打破了博物馆展览的空间与时间限制,提高了文物价值传播效率,为文物传播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

文物为历史代言,应采用多种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形象化地诠释历史,挖掘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河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熊慧彪说,纪录片以文物为切口,以生动的故事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挖掘历史、探索哲理,以丰富的表达方式为观众营造了宏大而又细腻的意境之美,让沉睡的文物走出博物馆、走向大众。

河北博物院二级研究员刘卫华,深度参与了纪录片的创作与图书策划工作。她认为,让文物与时代发生更紧密连接,赋予文物活的灵魂,是时代的呼声,也是公众的期盼。纪录片深入讲述文物故事,立足当下视野,寻找文物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发掘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涵,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案例,是以时代精神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生命力的一次有益尝试。

博物馆里有历史,图书里有思想,都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花山文艺出版社社长郝建国表示,《行走的博物馆》《文物里的中山国》从纪录片到衍生出版系列图书,实现了影像记录、实体文物与文字的交流、对话,让河北的精美文物、重大考古发现,通过不同媒介得以更好展示、传播,满足了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欣赏艺术的文化生活需要,进一步推动了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

文物、纪录片、图书的多元融合,精准诠释了文物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生动呈现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梁勇认为,创新传播方式,讲述文物故事,有利于博物馆功能在出圈、跨界、融合以及主动传播、主动服务方面得到完善。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